X
注册
已有账号,马上登录 忘记密码?
X
登录
没有账号,马上注册 忘记密码?
X
修改
活动分享 | 生态活动引导儿童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
2021年06月10日浏览量:3198

为引导少年儿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、养成绿色生活方式、参与美丽中国建设、与自然和谐共生,中国儿童中心着力发挥国家级校外教育机构作用,强化政治和思想引领,支持和指导各类教育单位及从业人员,宣传倡导“儿童友好 环境友好”理念,传播儿童发展、生态环保相关知识,赋能儿童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。

生命神奇、独特而美好,值得尊重和珍爱。本次内容将通过三个活动,引导儿童深入思考尊重大自然中的个体和生命,活动1通过体验了解生存的需求及生命的可贵;活动2通过调查研究去关注其它生命并思考与人类的关系;活动3通过想象的方式让儿童感受不同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,每个生命都应当被尊重。

活动一 珍贵的生命

适宜时间:时间不限。

适宜场地:场地不限。

活动时长:2-3小时。

人数及分组建议: 20人左右;户外活动时可4人/组。

活动材料:

1. 铲子、自封袋、放大镜、胶带、指南针等户外考察用具,每人或每组1套。

2. 彭加木专题报道、照片、视频若干。

3. 饮用水,每人1瓶。

活动目标:体会生存的条件及生命的珍贵。

活动步骤:

1. 活动开始阶段约为20分钟,可以在室内进行。老师提问“谁知道彭加木的故事?”,在儿童分享的基础上,老师讲述彭加木的故事:怎样立志报效祖国、如何勇敢面对疾病、如何多次深入沙漠腹地进行科考及失踪。有条件的话,可以放一些纪录片视频、彭加木照片及沙漠环境的照片。

2. 第二阶段,每组在老师带领下进行大约2-3小时户外观察(考察)活动,活动前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观察(考察)任务,如动植物方面的、水文地质地形等。除了考察用的材料及工具外,每人只能带一小瓶水,不带食物。

3. 第三个阶段,进行户外活动后的集合讨论和分享,约为20分钟,可以分为两个主题。一个是户外考察的成果与发现分享;另一个是户外过程中身体、心理的需求和感受分享。这个活动中老师需将重点放在第二个分享中,并在过程中引导儿童对生存所需条件、以及互助协作,进而至生命珍贵的讨论。

活动建议:

1. 设计2-3小时的户外考察活动的主要用意,在于让儿童亲身体验户外的“生存和生活”。因此在做好安全预案前提下,气候及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艰巨性,效果更好。

2. 除了安全外,老师还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及参与者的身体状况等综合因素,制定比较适宜的户外活动计划(时间长短及难度安排),既不能过于轻松又不能太过量,但要以对儿童的身心舒适度都有一定挑战为宜。
资料卡:

彭加木的故事: 彭加木,广东番禺人, 生前担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。科学家,为寻找制造核能源不可缺少的重水,在第3次进入罗布泊无人区的时候不幸失踪。彭加木年轻的时候在中国科学院工作。1956年,他放弃出国学习的机会,主动向组织提出要求,赴广袤偏远的新疆考察。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写到:“我志愿到边疆去,这是夙愿,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!”1957年,他身患癌症,回到上海治疗,以顽强的意志同疾病做斗争,病情稍有好转就重返边疆。先后15次进疆考察,3次进入罗布泊地区,为开创连续科研工作倾注心血,为我国的植物病毒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。在三次罗布泊科学考察中,从第一次围绕罗布泊周边采集水样和矿物标本,到第三次穿越全长450公里的罗布泊湖盆,彭加木为寻找制造核能源不可缺少的重水,一步一步将科学考察的足迹带到了沙漠腹地。1980年6月17日,在第三次罗布泊考察中,由于汽油和水耗尽,为了解决困难,继续东进考察,彭加木在独自外出找水走向沙漠过程中不幸失踪,化作了永远的“罗布魂”。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他“革命烈士”的称号。

活动二 迷途的精灵

适宜时间:时间不限。

适宜场地:社区。

活动时长:数周到数月,集中活动至少3次。

人数及分组建议:总人数不限。考察时以个人为主,也可2人/组。

活动材料:纸、笔、相机或手机、猫粮或狗粮。

活动目标:考察小区宠物和流浪动物的状况,唤起关注生命、尊重生命的情感,并培养动物福利意识。

活动步骤:

1. 第一次活动,可以组织儿童观看电影《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》或者《导盲犬小Q》,引发儿童对动物的好奇与兴趣,并开始思考动物与人类的关系。教师发起话题,请儿童想一想:自己居住的小区里是否有流浪猫、流浪狗,是否经常有人遛宠物狗?他们分别有哪些特点?发生过哪些趣事或故事?

2. 给儿童1-2周时间,请他们注意观察小区里的宠物狗、流浪狗、流浪猫。

3. 第二次集中活动时,请儿童分享观察结果,教师引导儿童开展讨论,根据儿童的已有观察,形成自己的考察任务,选择相同任务的儿童可以结成小组。任务的设置要根据儿童观察所得而来,如大型犬和小型犬的饲养有什么不同、流浪动物从哪里来、流浪猫狗的食宿怎么办、动物免疫与狂犬病预防等,也可以具体到某一只动物的追踪故事。这个考察阶段可长可短,短则一两周,长则数月。视考察任务而定。

4. 分享和交流。请儿童围绕考察任务,说一说是如何开展考察的:在时间安排、地点选择、对象确定、寻求帮助等方面是如何做的?通过观察,得到了那些结果(结论)?对饲养宠物和管理流浪动物有什么建议与意见?除儿童考察任务的展现和交流外,还可邀请动物福利或动物保护专家做专题讲座。

活动建议:考察活动开展之前,老师需要就如何实施考察对儿童进行培训。这里的考察也是一种研究性工作,从形成问题、到如何研究问题(观察、调查、访问怎么开展,可以有什么研究工具等)以及结果怎样呈现(数据、表格、画图、照片的运用),可以通过这个活动让儿童学习和体验研究性工作如何开展,但要根据儿童年龄及能力状况进行调整,注重儿童的主动性及参与性,避免为了研究而研究的僵硬刻板作法。另外要强调活动中的安全及相关事项,例如:不去惊扰小动物,观察要注意方法,距离动物不要太近、不了解的情况下不能用手去抚摸以及拍照不要用闪光灯等。

活动延伸:相关成果可以在学校或社区举办一个小型的展览,将尊重生命的意识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和社区居民。

活动三 哪个苹果是我的

适宜时间:时间不限。

适宜场地:地点不限。

活动时长:40分钟。

人数及分组建议:人数不限,3-5人/组。

活动材料:

1. 大小相近的苹果,每人1个。

2. 篮子1个。

3. 纸、笔若干。

活动目标:通过活动,帮助儿童理解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、与众不同的,我们应该尊重生命,发现和欣赏不同生命的美好。

活动步骤:

1. 将儿童分组,给每位儿童发1个苹果。

2. 引导儿童观察手中的苹果,识别其特点,为随后从混合到一起的苹果中找到自己的那个做准备。

3. 以组为单位,请儿童在组内描述自己苹果的特征,除了常见的颜色、形状、味道、手感、大小等方面,还可以是光滑的、长歪了的、有虫的、没熟透的等,鼓励儿童去发现自己苹果与众不同的特点。有条件的话,可以将这些特点记录下来,促进儿童的理解和记忆。

4. 教师营造故事情境,儿童要送苹果宝宝去学校(篮子)上学,请儿童逐个将苹果放入篮子里。教师将篮子放在一边,引导儿童回忆自己的苹果宝宝的特点,可让有意愿发言的儿童向大家介绍他的苹果宝宝。

5. 教师说“放学啦!大家来接苹果宝宝回家吧!”,以组为单位,儿童在篮子里找自己的苹果宝宝。教师做点评总结,重点在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,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,都应该被尊重和接纳。条件允许的话,儿童可以在活动结束后将苹果宝宝带回家,通过儿童和苹果间的情感连接,强化儿童尊重生命的意识。
活动建议:教师应注意故事情境的营造,将儿童带入苹果拟人化的氛围中。儿童对苹果特征的描述,可以是基于科学的,也可以是基于现实的想象,没有对错好坏之分,重点在于鼓励他们去发现和探索。

活动延伸: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实际,将苹果替换成当地特产或其他水果、蔬菜,以便更加贴近儿童生活经验。还可以将儿童分享出来的苹果的特点写在黑板或大白纸上,以加深儿童对差异性、多元性的理解。

本期建议各单位选择适宜场地和时间,组织儿童开展适宜的生态活动!

《生命·生态·家园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活动指导手册》,中国儿童中心编,中国环境出版社
【简介】:这是一本提供了大量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素材的工具书,其阅读和使用对象是教师、家长和所有需要带领儿童开展活动的人。本书中活动的适宜人群主要是小学低年级儿童(约6-8岁)。本书在编写构思中,既考虑了章节之间、活动之间的联系,也考虑了儿童学习的特点与需要。读者在使用时既可以根据儿童的特点以及活动的目标自主选择编排,也可以按照书中给出的顺序、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。


分享到

版权所有©:中国儿童中心 京ICP备11017485号